不久前,在华中某市的一次研讨会上,有人说,汽车工业的整个产业链中,我国只能承担低附加值的初级零部件环节,因此“中国汽车工业参与国际分工,将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这位人士还用开饭店作比喻,说饭店里有总经理、有主管、有大厨、有端盘子刷碗的,我们可能只会被分工做低级工作,因此提出我们必须“尽快建立汽车工业的国家队,实现强强联合”。言下之意,我们应该自己干,等我们强大了之后,再去参与国际化分工。
这些话,听起来很动听,但若如此照办,将再一次耽误中国汽车工业。历史已经证明,30年闭门造车,虽然很“民族”,也很自豪了一阵,但是,汽车工业并没有因此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反而和国际水平距离越拉越大。改革开放,国门打开,和人家站在一起,简直是小学生与大学生的差距。正是这30年的光阴虚度,使我们失掉了汽车工业自主发展的最好时机。
改革开放后,我们决心迎头赶上,但是又太急于求成,想一口吃个胖子。脱离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也超越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现实能力,不适当地提出了“高起点、大批量”的发展方针。结果“高起点”只能是全盘引进,还缺乏消化吸收能力,更不要说“自主开发”,不能不陷入“人所共批”的“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中。而“大批量”,既没有充裕的资金保证项目如期建成,广大平民百姓的消费水平低下,建成的生产能力难以充分发挥,使中国汽车落入“规模”陷阱。中国汽车再一次失去“自主发展”的机遇。
众所周知,中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就是全国加在一起也够不上个“强”字,自己家里边的所谓“强强联合”,是绝对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国际竞争力的。即便如此,用行政手段推动的兼并、联合、重组,口号我们已经喊了十几年,效果如何,皇天可鉴!
20世纪末,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已成历史潮流,宣告了在一个国家独立发展完整汽车工业的时代已经结束。在这样的国内、国际背景下,仍还要念念不忘“日本经验”,死抱“韩国模式”,提出“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汽车工业,不仅做不到,而且还有点可笑。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可走:融入国际汽车工业的大分工中,尽可能多地取得我们能够得到的份额,入世提供给我们的正是这样一个机遇。
参与这种分工,我们将得不到大块蛋糕,这是肯定的,这就是“马太效应”。按照我们现在的本事,还不得不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乡下的农民工进城打工,开始就点名要做总经理,勇气固然令人敬佩,但是听起来可笑。现在我们还只能从“端盘子刷碗”做起,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熬成一个“主管”,甚至挑战“总经理”的职位。一位打工妹“熬”成一家外企的首席代表,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如果我们现在只是坐而论道,好高骛远,连“端盘子洗碗”也不想去干,就永远也做不了总经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绝对不是明智选择。
我们认为,无论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分析,还是从中国本身具备的条件看,入世以后,中国将成为世界的汽车制造中心之一。这对我们并非是件坏事,中国人在制造的过程中,学会设计与开发,也不是不可能的。这可能是中国汽车工业从入世中得到的最大收益。(作者:程远)
订汽车新闻短信把握汽车时代先机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