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门外车谭:我们站在“汽车社会”的门槛上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6日 11:22  新浪汽车

  2004北京国际车展在中外参展商之多、观众人气之旺、媒体关注之广的空前火暴的气氛下成功落幕。

  近20年来历届北京车展留下的轨迹,给我们留下什么思考?是中国汽车市场能否保持蓬勃发展?是汽车大鳄在中国的比拼鹿死谁手?是引进与自主开发的对立还是融合?人们已经说了许多。有一点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北京车展恰恰勾画出从汽车工业到汽车社会的发展历程。

  汽车是什么?在中国,许多所谓学者、精英还一头雾水,甚至因噎废食地对汽车大加鞭挞。其实,汽车是20世纪地平线上最重要的人文景观,汽车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之大,波及行业和产业面之宽,为新科技提供应用平台之广,让其他任何产业都难以望其项背。前商务部长吕福源说得好:12亿人的中国搞现代化,人流比物流更重要。拉5个人的轿车比拉4吨石头的卡车有更大的生产力。进入新世纪,中国老百姓终于能够享受轿车文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显示,中国汽车保有量将在2005年达到3356万辆,2010年达到5669万辆,2020年达到13103万辆。中国走向“汽车社会”这一历史进步将不可逆转的到来。

  何谓汽车社会?世界各国走过的道路表明,汽车社会的前提是大众普遍的汽车消费。那时汽车对社会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汽车产品本身。汽车成百倍地扩大了人们的活动半径、改变了传统的时空概念。在汽车社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人们的社会关系、知识结构、生活节奏、文化习俗等都受到极大的冲击和改变。同时,汽车也带来对石油的大量消耗和环保的压力。然而,不必杞人忧天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正成为研发新技术的巨大动力,全球汽车厂商不断推出各种节能而清洁的汽车;近两年又研制出完全没有污染的氢能源汽车,并在大约20年后开始全面取代传统的汽车。

  对国家发改委刚刚发布的新《汽车产业政策》,有人认为条目不够细致,缺乏对具体工作的规定。而为了使汽车社会的建立少走弯路,政府应该作的,恰恰是及时制定清晰而富有远见的汽车产业的战略目标:在进入“汽车社会”时,作到能源消耗最少,环境污染最小;中国要成为汽车产业强国,主动融入全球化汽车市场,壮大本国、本土企业;壮大自主品牌和自主开发能力;尽快实现大宗汽车产品的净出口的大目标。

  在汽车社会的脚步声越来越近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并未做好准备,甚至连这方面的意识都很欠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清醒地提醒人们:以至这一现实逐步到来之时,我们还茫然不知所措。应对未来十年、二十年汽车大量进入社会所面临的形势,我们现在就应该有所觉醒和准备。在走向汽车社会的进程中,应借鉴国际成熟经验,对于能源、环境、交通等方面的挑战尽早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变被动为主动。陈清泰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当前应该给以关注。

  当汽车成为一种社会化产品,当前国内汽车产品一味追求排量大、动力强的取向就变得并不可取。要充分考虑能源环境的制约因素,国家要借鉴国际经验,及早制定强制性燃油经济性法规,在大众汽车消费起步的时候,就应给社会以强烈的节能和环保信号,使新进入市场的汽车平均能耗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中国燃油经济性现状以每公升燃料行使里程计算,与日本2010年目标相比高出24.7%,与欧盟第二阶段将达到的目标相差高达48.4%,节能大有潜力。

  尽快制定配套的汽车消费政策,使释放居民汽车消费潜力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一方面要净化汽车消费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燃油税和差别税费等政策工具,体现政府鼓励和限制汽车消费的倾向。以汽车消费政策引导居民汽车消费,以买主的“货币选票”影响厂商的研发、生产和投资。

  市场竞争对于汽车产业和企业的成长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汽车产业的许多问题要靠市场和市场竞争来解决,而不是靠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目前,防止汽车产业过渡投资有其必要。但在竞争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应给进入者以平等的机会,应采取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工具和手段进行调控。

  发展公共交通与发展私人交通并行不悖。公交优先,不应与私人拥有交通手段相对立,两者不能构成完全替代关系。重要的是各城市设计出合理的交通结构和居民出行方式,给居民以出行方式的选择权。同时,不应因一时基础设施不足,就简单地限制汽车消费。汽车消费与基础设施如同鸡和蛋的关系,可以相互促进,构成一个良性的消费极。

  北京国际车展一届比一届红火,发出了汽车社会正在到来的强烈信号。中国开始进入大众汽车消费时代,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进步。把握时机,应对汽车社会、汽车大市场的出现作出的正确抉择,中国,到了不可回避的重要关头。(李安定)

(编辑:邵京宁)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