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连续几年的“井喷”行情,已经使汽车成为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而有关汽车产业发展的话题,也成为汽车界、学术界、经济界关心的热点。为此,我们邀请了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共同对汽车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其中难免一家之言,欢迎来信探讨。Email:Zhangyaodong@ynet.com
十年前,中韩刚刚建交不久,我的一位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朋友告诉我一段亲身经历。中韩政府间交流,对方问:贵国准备何时发展轿车工业?中国官员“谦虚”了一下:我国当前主要是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
没想到,对方十分真诚地说:韩国人恰恰是在还没有饭吃的时候,勒紧裤带生产轿车的。如果当时只是靠种地找饭吃,恐怕我们至今还在过着苦日子,不用说开上自己的小轿车了。
今天回想这件事,颇有历史沧桑感:一是国民经济的发展观,当时举国上下普遍把汽车,尤其是轿车看做奢侈品,看成和老百姓“吃饭”对立的东西;二是老百姓有没有消费汽车的权利。解放几十年,是一部轿车公款消费一统天下的历史,百姓的日常出行工具只能是自行车和在公交车里“挤照片”,而当时公车消费已经让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如果评价汽车业这十年的变化,我以为,产量品种再翻番,世界汽车巨头6+3全部进入中国还都在其次;最了不起的变化是观念,是决策者的,也是普通老百姓的。
汽车百年,许多在全世界成为规律的事情,在我们这里似乎要觉悟得晚一点。在我眼里,汽车,是整个20世纪的“人文标志”。从“流水线”到“看板管理”都是在汽车业发明的;计算机、新材料、新能源与汽车业联姻才获得最大的发展平台。汽车创造的财富,创造的就业机会,让一个又一个国家致富。可是在我们这里,扩大内需选择经济增长点,汽车一次次被写上去,又一次次拿下来。在世纪之交,规律终于起了作用,汽车业终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去年,北京又有人吵吵“限车”,我想,市政府的领导就不会认同,北京现代、北汽福田和相关行业去年给北京的GDP、财政收入带来的增长,恐怕没有其他产业可以替代。“限车”,无疑限了北京的发展。
北京的老百姓是幸运的。在承认老百姓拥有汽车的权利方面,北京是开明的、开放的、聪明的、现代的。十年,北京的公车与私车购置比例从9:1到1:9。这是了不起的社会进步。一个国家在拥有汽车的家庭达到10%至20%时开始进入汽车社会,在中国整个过程恐怕要20年。而北京、深圳、广州、东莞4个城市率先达到这个水平,北京且是其中的佼佼者。十年前,我发表文章鼓吹轿车进入家庭,被视为“痴人说梦”,有位报纸总编撤下我的文章,说是不能刺激下岗职工。今天多少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把攒钱买轿车视为一个近期的打算,比当年我们这一代渴望分到一张自行车票还习以为常。
我们刚刚站在汽车社会的门槛上,这一天来得这么快,没有人能预见到。交通拥堵、排放污染、停车场短缺,安全事故接踵而来,城市规划、管理水平、驾车者素质的欠缺使之雪上加霜。发展中的问题,只有在发展中解决。回头路是没有的。您家在大兴买了房子,让您骑自行车到国贸上班,您干吗?(李安定)
李安定,新华社国内部专职编委,高级记者。从80年代起采访汽车行业,是中国媒体探讨轿车进入家庭第一人。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