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01年北京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汽车消费热”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而爆发,到了2003年,由汽车热引发的交通难成了仅次于非典的热门话题,并进而组成了一波又一波舆论大潮,其中不同角色的强弱反差却是极其鲜明的:和自行车相比,汽车是“爷爷”;与公共汽车相比,私车是“爷爷”。国人素来敬老,在爷爷面前是没有孙子说话的份儿,所以几乎所有的声音是在替“爷爷”排忧解难:不能限行、不能收牌照费、要这样要那样;甚至有人宣称自行车和公共汽车才是交通堵塞的罪魁祸首。
所有的道理似乎都建立在一个逻辑上:汽车是现代化的标志,
反对私车就是反对现代化、就会阻碍北京现代化。身为汽车媒体,这样一个大帽子是我无法承受之重,所以在暗地里庆幸自己不属于罪魁祸首的一份子之余,我也振臂高呼。令我困惑的是:照此逻辑,有私车是现代化,自行车和步行就是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这不是我的空想,事实也在如此发展。来自上海的消息说,为了给汽车通行腾出空间,上海将于明年在部分主干道禁骑自行车。英国《卫报》对此大字标题报道:中国的大倒退!骑自行车上街成了非法行为,这大概是对所谓现代化的最大嘲笑。
估计北京不会出台这样偏激的法令,然而不能排除政策可能会“嫌贫爱富”,在优先考虑汽车通畅时,牺牲自行车和行人的利益。所以即使上下班堵上3个小时,我也会选择买车开车,为的就是“赶上现代化”的步伐,成为舆论和法律的保护对象。至于《卫报》说什么中国将私车看作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决定了中国对城市模式的追求,而这种模式在全世界早就行不通了,那纯属杞人忧天,与我无关了。 (徐淳)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