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价比”是一个简称,全称是“性能价格比”,用于产品宣传最早是在IT领域,传染到汽车产品是近一两年的事儿。
“性价比”其实并不是一个有科学理论做根做据的东西,无法用大小、高低、厚薄、粗细来衡量形容,只好选了个词--优,再狠狠地缀以“最”,于是,便成了“性价比最优”或“最优性价比”,天知道这个无法尺裁斗量的“性价比”怎么能整出个“最”来。
“性价比”其实又是科学的,但想科学自然就要复杂得多。比如,对于一个年收入一万元的人来讲,奔驰S600如果标出60万人民币的价格,能称得上是“性价比最优”了吧,但对他而言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对于他,这个价格即使再降一半,他也只能望“比”兴叹。
看来,眼下对于“性价比”的使用有些过于“以小博大”了。衡量一辆汽车,价格和性能只是其中的两项标准,而售后服务品牌价值等都会对价格产生影响,更何况一辆车性能好坏还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视其可靠性而定。可以说,“性价比”只能闷在很小的一块领域来谈,不可能对一辆车产生一言以蔽之的定论。
在更多的人连“性价比”“最不优”的车还买不起的时候,过多地大谈“性价比”、自我吟唱“最优”,只能增加些娱乐感。对于穷人来说,这张所谓的馅饼,反不如烧饼卷大葱吃着痛快。
如同没切开的西瓜不能按牙儿卖一样,要谈“性价比”,先把“性价比”整科学了。(一民)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