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各地争上汽车项目 新一轮汽车热蕴藏着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7月24日 08:58  人民网

  不知是出自汽车情结,还是对支柱产业地位的高度认同,近年来,不管政府如何严把准入关,各地争上汽车项目的冲动,都一直没有停止过。

  在汽车项目审批由目录管理过渡到公告管理,一批先斩后奏的新生代汽车企业陆续获得“准生证”的今天,一些地方投资汽车工业的雄心更是高涨:继去年9月,耗资500亿元、号称“亚洲第一”的上海国际汽车城全面开工建设之后,北京近日宣布,将举全市之力,用8年时间,投资过百亿元,在京郊顺义建汽车城;此外,一汽大本营长春的目标是“世界级汽车城”;广州也宣称要打造“中国底特律”……

  与以往不同,新一轮“汽车热”呈现出三个新特点:一是范围更广,除三大集团所在地吉林、湖北和上海外,重庆、北京、江苏、福建、安徽等省市也对发展汽车工业表现出强烈兴趣。二是产能庞大,国家经贸委的统计显示,根据各地上报的“十五”工业规划,到2005年,全国规划汽车生产能力不低于622万辆,超出汽车“十五”市场预测需求310-330万辆近一倍。三是政府驱动意味明显,不少地方政府不仅把支持汽车工业发展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扮演着“支持者”的角色,而且本身就是“汽车热”的推动者,甚至存在“不具备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现象。

  新一轮“汽车热”背后,蕴藏着巨大的风险--产能与需求严重脱节,是否会带来新一轮重复建设,重蹈汽车工业当年"散、乱、差"的覆辙?

  担忧不是没有道理。虽然,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汽车市场的长远向好,以及世界汽车业生产能力的转移,让中国有条件成为世界汽车工业重要的生产基地。抓住市场机会,加速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本身没有错。但“汽车热”中折射出的政府色彩,以及现有投资体制带来的“只管上项目,不管结果如何”的弊端,让人不免对投资的理性产生疑问。此外,高关税和严格市场准入下,汽车企业高利润率的“神话”,将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竞争的加剧而打破。这些都给新一轮“汽车热”带来了变数。

  当然,为避免新一轮重复建设,简单地用行政手段加以调控,是不可取也是行不通的。毕竟,汽车作为竞争性行业,应更多地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处于转折期的中国汽车产业,也无法回避一个市场开放、鼓励竞争、在竞争中走向集中的过程。但是,宏观部门通过发布信息、制定规则等手段,加强对各地规划进行平衡和调节,却是必要的。各地政府在决定投资汽车的时候,也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技术、市场和配套体系的实际情况,结合有关部门的指导信息,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此外,各地发展汽车工业,要与汽车行业联合重组的大势联系起来,剔除地方保护色彩,为汽车产业做大做强创造条件。(王政)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