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妨碍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扩容?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是企业抬高价格,谋取暴利,造成中国汽车市场狭小,销售不旺。
如今,中国各汽车企业都或高或低地下调了价格,2002年一季度的市场也相应地回暖,但离火爆还是差距甚大。有人说,车价还没降到位,中国的汽车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如果仔细分析我国汽车的价格构成,就会发现,各种不合理的税费也是阻碍汽车消费的一 道坎,伴随着企业的降价行为,这道坎会显得越来越高。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今年年初的汽车降价大潮中,有一种小轿车的车价降了很多,而国家相关部门收取的购置税却没有相应地降下来,使消费者多花了1500元的冤枉钱。
在我国,真正的车价一般只占购车费用的60%,40%则属于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以及各地各种不合理的费用。进口车税费的比重更是高达60%。一辆10万元的轿车,所含增值税和消费税约为1.5万元,购置税1万元,如果国产化率达到80%,则关税约为5000元,地方增容费约为1.5万元。车价和购置税、地方增容费加起来为12.5万元,其中价内价外税费共4.5万元,占12.5万元的32.6%。
实际上,税费所占比例在许多地方远不止这些。据不完全统计,各种名目的车辆和道路收费项目全国约有500多种,与国外相比,明显偏多偏高。在欧美国家,购车税收最低的是美国,有的州不收购置税,收得最多的也只有6%;在欧洲国家购车一般只收增值税,德国税率为15%,意大利为20%,英国为17.5%,法国是20.6%。
显而易见,高税费无益于消费者,高税费也无益于企业,直接的后果是制约汽车产业的发展,制约汽车企业做大做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做过一个假设性分析:如果1999年中国汽车拥有率达到国际经验显示的底限,汽车保有量应是1860万辆,比实际多417万辆,汽车工业增加值会因此增加1500亿元。如果中国汽车保有量能达到国际底限,中国汽车制造业的规模应该是目前规模的1.7倍。
高税费自然也无益于国家,一方面,汽车拥有率低,特别是汽车进入家庭滞后,延缓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进而影响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总量的扩张;另一方面,汽车拥有率低制约了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结构的改进,对城乡经济发展都带来不利影响。
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拉弗曲定律:税率高到一定程度,总税收不仅不增长,反而开始下降。更为严重的是,中国汽车是“费”大于“税”,“费”挤“税”越演越烈,严重削弱中央财政调控经济的能力。
高税费有利于谁?它只能有益于小集团和小部门。轿车被一些部门和地方看作是最大的“摇钱树”,如果资金不足,马上会想到向轿车收费来弥补。有关资料显示:1998年汽车工业全行业利润仅40亿元,而全国交通和车辆收费却高达1626亿元,其中越权设立的收费项目占46%。
中国汽车业正处于紧要关头,是崛起还是衰落,重要的是看在加入WTO后的有限保护期内,中国企业能否提高市场占有率,把市场做大,把自己做强。促进轿车正常需求增长,为汽车市场规模扩大提供条件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尽快削减税费,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有关专家指出,在汽车税费政策上,可以采取以下思路——
减轻税费负担,调整税费结构,降低购买过程的税费,转移为使用过程税费。车辆购置附加费起征依据不充分,费率过高,应较大幅度减少或取消。要规范汽车税费,建立以燃油税为主,收费为辅的道路、车辆税费征管体系。燃油税开征后,必须明令取消现行与养路有关的各种收费,并规定除国家准许外,各部门、各地区不得再增加收费项目。
中国汽车要想生存发展,相关管理部门就要改革,创造良好的汽车税费环境,协助汽车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中国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乔永峰)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