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国内汽车技术开发难在何处》的报道,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读者在来电发表看法的同时,提出了这样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当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中国人独立自主地研制出‘两弹一星’,震惊了世界。在条件大为改善的今天,中国人为什么还没有自主地开发出汽车技术呢?”
记者带着这个问题,采访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汽车工程系何德胜教授。
何德胜教授当年参加过“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被原航天部授予一等功臣称号;后来“军转民”,研究航天高科技在汽车工业上的应用。他被称为军民两用的复合型专家。
中国需要“两弹一星”,也需要自主开发的汽车
新中国诞生不久,技术、经济条件相当落后,又遭到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封锁。何德胜教授说:“中国人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研制‘两弹一星’的。”
在国力有限的条件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十分关心,不仅制定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政策,而且提供了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周恩来总理亲自听取工作汇报,聂荣臻元帅和张爱萍将军经常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全体科研人员深受鼓舞。全国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大力协同,为“两弹一星”的研制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与合作。在这种情况下,钱学森、任新强、屠守锷等航天专家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冲破重重藩篱,从海外回到祖国,参加“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并成为其技术领域里的大师级领军人物。
“在第一代航天专家人格力量和爱国精神的感召下,我们第二代航天技术人员先后放弃国内的都市生活,奔赴地处大西北荒山僻岭的‘两弹一星’研制现场,默默无闻地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何德胜教授往事涌上心头:“在‘两弹一星’研制基地,科研资料奇缺,实验手段不齐备,缺菜少粮,生活极其艰苦,我们曾经还上山种菜、打柴,以弥补供应之不足。”
何德胜深有感触地说:“两弹一星”研制成功,震惊了世界。从此,年轻的共和国更加强大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30多年来的历史证明,“两弹一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已远远地超过了其本身所具有的物质力量。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如果20世纪60年代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人造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现代汽车产品是由众多门类和学科交织而成的高科技产品。其生产几乎涉及所有制造业。现代汽车技术的进步需要众多产业的技术进步来推动。反之,汽车技术的进步又会对众多产业产生强大的带动力。因此,汽车技术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乃至国际地位的提高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中国自主研制出“两弹一星”,极大地增强了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如果中国自主开发出现代汽车技术,并在某一天成为汽车技术强国,会使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得到更大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汽车技术的重要性不低于“两弹一星”技术。中国需要“两弹一星”技术,也需要现代汽车技术。
与“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相比较,中国开发不出汽车技术的重要原因在于有关方面的严重失误。
“两弹一星”是国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研制成功的,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
但是,中国人在改革开放20多年的良好条件下,却没有自主开发出汽车。其原因在哪里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国家重视“两弹一星”,但不重视汽车技术。否!早在1994年,国家就制定并颁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这是我国惟一的一部产业政策。其中,专门有一章为《产业技术政策》。仅这一点,就足以体现出国家对汽车技术开发的重视。
有人说,汽车要进入市场,“两弹一星”则不进入市场,所以,汽车技术比“两弹一星”技术开发起来更难。这个理由同样站不住脚。“两弹一星”是中国人在外国人先研制出来,并对中国实行封锁政策的情况下研制出来的。这说明:外国人能干的事,中国人照样能干。难道外国人先开发出了汽车技术,中国人就开发不出汽车技术吗?再说,开发汽车技术还有引进的技术和样品作为参照物,开发“两弹一星”技术哪有一丝半点的参照物呢?
进一步将“两弹一星”的研制与汽车技术开发进行比较,还能发现:
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有关方面坚决地执行国家政策,坚持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中国的汽车工业基本上是从引进技术、合资生产起步的。尽管国家规定中方必须在合资企业中控股,但其核心技术为外方所控制。尽管国家鼓励并支持汽车工业企业建立自己的产品开发和科研机构,通过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形成独立的产品开发能力,但有关方面急功近利,放弃独立自主原则,热衷于一次引进、二次引进、不断引进。这样一来,何谈技术开发?
研制“两弹一星”,既有钱学森等大师级领军人物,又有一个高级科技人员团队。现在,开发汽车技术,哪有钱学森这样能够参与研究开发全过程的大师级人物,又哪有这样一个高级科技人员团队。事实上,人才是有的,需要有关方面去组织。有关方面是顾不过来吗?不是的。这些该由他们管的事,他们不管;那些不该由他们管的事,他们却管得很厉害。这样的例子有一大堆,就不用列举了。
中国人必须自主开发出汽车。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应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应该有危机感和紧迫感
没有汽车工业的高新技术,中国汽车工业将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一败涂地。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应该清醒地地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应该有一种早就应该有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何德胜教授赞同记者的观点,提出了如下建议:
建立强大的汽车技术开发队伍,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中国老百姓需要的汽车产品。同时,要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建立独立自主的中国汽车工业体系。
建立新的干部考核制度,防止有关负责人在追求“政绩”的过程中走急功近利的极端。国家对各级主管负责人的考核,除了注意经济指标外,还应将汽车技术的自主开发当作一项主要的考核指标。
组建一两个从事汽车技术开发的国家队,着重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并预先研究下一代汽车。国家要为汽车技术人员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和优越的生活条件。
汽车技术开发资金的筹集应走多元化道路,以国家和大企业投资为主,吸收民营企业投资,扶植民营企业登上中国汽车技术自主开发的舞台。
说着,何德胜教授翻开一个小册子大声朗读起来:“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偿试,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几十亿元的投资,我们不要国家一分钱,所有代价由民营企业自负,不要国家承担风险,请国家给我们一次机会。”“这就是浙江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一段话!”何德胜教授激动地说:“多么豪迈!多么悲壮!这也许是中国民族资本崛起的呼声。按照‘三个代表’的思想,国家有关方面是否应该打破在汽车行业为民营企业所设的禁区,将优秀的民营企业组织到汽车技术自主开发的大军中去,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效劳。”
国家为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制定出正确的指导思想、政策和规划,由综合部门统一协调,贯彻落实这些指导思想、政策和规划。
“两弹一星”的研制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方向正确,领导得力,上下一致,共同奋斗,中国人就一定能自主开发出现代汽车技术。(本报记者姚福泰)
《中国汽车报》(2001年09月03日第一版)
订汽车新闻短信把握汽车时代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