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调价的困惑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8月29日 10:39 和讯homeway
油价连续6次上调,出租行业闹出的动静不小。有些城市的出租车价格早在油价第5次上调的时候就跟着调整了,比如北京、沈阳;有些城市原打算扛到底的,没想到油价不仅没降下来,反而又升了一次。这一来可真顶不住了,咋办?只好收回“暂不调价”的招牌,油价涨,我也涨。比如刚刚宣布提价的济南。
不过,有一个现象挺耐人寻味的。油价一涨再涨,出租车司机怨气冲天,政府出面协调价格,应该是顺应民意之举,但在很多城市,出租车价格提上去了,司机的怨气可没消多少。政府的一番好意并没有换来想象中的支持,问题出在哪里呢?
跟出租车涨价有直接关系的,不外乎三个利益群体:司机、车行和乘客。我注意到,对于提价,我们能够听到更多的是司机和车行的声音。比如我们通过媒体知道,司机因为油价连升每天要多付不少油钱,而车行觉得自己生存的压力也不小,那点份儿钱仅够温饱,要是把份儿钱降下来,那就什么也甭干了。因此,调价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让乘客承担涨价成本是顺理成章的一件事。
有谁听过乘客的说法呢?就出租车调价这件事来说,乘客应该是最大的一个利益群体,但令人遗憾的是,偏偏他们的声音被忽视了。事实上,最大并不意味着最强。在许多关涉不同利益群体的事情上,消费者常常以人数最多的群体扮演着最弱势群体的角色。
我并不反对调价,我也同意乘客应该负担合理的涨价成本。我只是坚持,如果一种公共价格需要作出调整的话,应该听听与这一价格有利益关系的所有群体的声音,这是确定一种公共价格的基本依据。出租车该不该调价,每一个利益群体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比例,合理的程序应该是这样的: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司机、车行和乘客的代表在一个公开的场合对调价的必要性、调价幅度作公开的辩论,并且确定最后的调价方案。如果价格的调整还牵涉到政府有关部门的利益,比如有关的收费项目,那么,政府有关部门也有责任解释这些收费项目的合理性,对于不合理的项目,则应该坚决取缔。尽管经过这样的程序,也不可能保证所有人都满意,但有理由相信,这是最接近合理的方案。
很惭愧,这其实是老调重弹。《价格法》中早有规定,类似价格的调整,应该经过专门的听证程序,但是遗憾的是,听证会多半还停留在法律条文的层面上,真要作出价格决策的时候,听证程序总会被人遗忘。像出租车调价,真正经过听证程序的有几个城市呢?可是,几乎每一个城市都会说,调价“广泛听取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要求”。
所以,如果司机、车行和消费者都不领价格决策部门的情,考察一下我们的决策机制是不是很有必要?(摘自中华工商时报)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主编信箱
| 相关文章 |
|